最近收到粉丝私信问:"叔啊,我表弟17岁想用微信跟人借钱买手机,这会不会犯法啊?"这问题可问对人了!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。重点来了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9条,17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私人借贷存在法律风险!但具体怎么判断?要注意哪些细节?咱先看个真实案例:去年杭州就有个学生用微信借了3万块,结果家长闹上法院...往下看,叔给你讲透这里头的门道。

这事儿得从三个层面来说:
去年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。小王(化名)用微信跟张老板借了2万买电脑,家长发现后死活不认账。法院最后怎么判的?关键看这三点:
第一,借款用途是否超出日常生活需要;第二,出借人是否明知对方未成年;第三,有没有诱导借贷行为。结果张老板因为聊天记录里说了"放心借不用告诉爸妈",被认定存在主观恶意...
我认识个做小生意的李姐,去年借给邻居孩子6000块。想着微信转账方便,结果现在肠子都悔青了——孩子家长咬死说这是赠予,聊天记录里又没明确写"借款"二字。这里教大家个绝招:转账时一定要在备注里写"借款"二字,聊天记录至少要有三次确认...
真要急用钱怎么办?给未成年朋友指条明路:
最后唠叨句掏心窝的话:借钱这事就像玩火,未成年朋友千万别自己瞎折腾。真有困难找家长老师商量,社会上那些"好心人"可不会告诉你,他们收的"手续费"比高利贷还狠!下期咱们聊聊"学生党如何合法赚零花钱",想看的评论区扣1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