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老哥都在问"口子大放水"是啥情况,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现象。其实说白了就是某些网贷平台突然放宽审核标准,就像开了闸门放水一样,让更多人都能借到钱。不过这里头的水可深着呢!既有可能是平台冲业绩搞的短期活动,也可能是埋着高利息的深坑,更夸张的还可能遇到诈骗平台。咱们得擦亮眼睛看清楚,别光顾着高兴,把征信搞花了都不知道。
最近听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"口子大放水"这个词,搞得我心痒痒的。说实话啊,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说厨房水管爆了,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网贷圈的黑话!简单来说就是某些网贷平台突然放宽审核标准,让原本可能被拒的申请人也能顺利下款。
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三种情况里:
这事儿得从网贷平台的盈利模式说起。去年跟一个做风控的朋友喝酒,他透漏说其实很多平台都有"弹性审核机制"。比如说这个月放款任务还差30%,风控模型就会自动调低审核标准,把原本60分的准入线降到55分。
不过这里有个陷阱:放水≠白送钱!很多老哥以为这是捡漏的好机会,结果借完才发现利率高得吓人。上个月就有个粉丝跟我说,他趁着某平台放水借了2万,结果分12期要还3万多,年化利率直接干到60%!
这时候大家可得留个心眼——平台突然放水,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猫腻?我总结了几条需要警惕的信号:
特别是第三点,上周还有个大学生差点被骗。对方说是某知名平台放水,但要先交888元保证金,好在最后关头他打电话到官方客服核实,才发现是假冒APP。
这里要敲黑板了!频繁申请网贷最伤征信。我见过最夸张的记录,有个老哥一个月申请了28次网贷,后来想办房贷直接被所有银行拒贷。银行风控看到这样的征信报告,第一反应就是"这人得多缺钱啊"。
更坑的是有些平台,你只是点进去看看额度,还没借钱呢,查询记录就已经上征信了。所以遇到大放水时,千万别手贱到处乱点,每点一次都是在征信报告上留疤。
那遇到真放水的时候该不该上车?这里教大家四招避坑指南:
特别是第二点,很多平台玩文字游戏,把日利率说得超低,实际上年化高得吓人。比如宣传"万五"日息,换算成年化就是18%,这可比银行信用贷高多了。
如果确实需要应急,建议优先考虑这些渠道:
千万别被某些小平台的"大放水"迷了眼,我去年统计过数据,在放水期借款的用户,逾期率是平时的2.3倍。很多老哥都是因为同时借了好几个平台,最后拆东墙补西墙,彻底掉进债务漩涡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。网贷这行当,从来都是"借时容易还时难"。有个做催收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接的案子里,70%都是因为借款人低估了还款压力。
给大家个实用建议:借款前先做压力测试。假设突然失业,手上的存款能不能撑过3个月?家里有没有突发用钱的可能?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再决定要不要借钱。
记住,天上不会掉馅饼,就算真有平台大放水,也别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。理性借贷,量力而行,这才是玩转网贷的正确姿势!